一、新经济环境概念及其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新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控制通化膨胀、降低失业率的新型国民经济现象。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加快,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会计操作与国际会计操作的衔接,对我国会计准则、会计职能和会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新经济社会环境对大学会计教育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大学会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会计教学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其教学类型和模式也更加多样化。

大学会计教育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会计教育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在当前新经济社会环境下,大学会计教育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使大学会计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会计教学理念过于陈腐

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更有针对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会计教育主要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学习,注重社会实践,注重内容分析,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

人才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因此,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大学会计教育的概念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难以匹配会计教育与社会发展,不仅降低了大学会计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僵化,制约了大学会计教育人才培训模式的发展,导致了当前大学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二)会计教学对象针对性差

中国传统会计教育把大学教育的普及作为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入学率的主要途径。

然而,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培训和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不够明显,会计专业人员能够快速适应和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随着新经济社会环境的逐步形成,大学会计专业招聘的不断扩大,学生水平、水平、能力的差距逐渐显现,大学会计教学的不足越来越明显,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大学会计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大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使接受专业培训的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然而,当前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大学会计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

(3)会计教学定位不够准确

从以往的社会和企业需求来看,传统的大学会计教育人才培养往往是工商企业。

然而,随着新经济社会环境的形成,传统的大学会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会计教学和人才的需求。

过去,大学会计教学主要注重高水平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

正是由于这种教学定位的不准确性,以往会计教学内容和教材难以培养高水平能力人才。

正是由于教学定位不准确,我国大学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四)会计教学内容单一守旧

中国的大学教育主要根据单一的人才能力来衡量大众化大学的教育质量,会计教育也是如此,这使得中国大学会计教育的人才结构严重过剩。

同时,大学会计教育单一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容易导致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大学会计专业单一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更好地满足统一的学科标准和逻辑思维,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在会计教学内容和会计课程上过于守旧,注重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高水平会计课程与内容接触较少,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缺乏合理性。

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说明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难以适应。

(5)会计教学环境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会计教育主要倾向于学习理论知识,相应的会计教学环境过于简化,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不仅不利于新经济社会环境下会计人才的培养,而且影响和影响会计教育机构的发展。

会计教育教师设备落后,会计教学质量不同程度不足和问题;会计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发展进步;会计信息设备不完善,难以适应新经济社会对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降低会计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学生的实际业务处理,难以使接受大学会计教育的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