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以时间轴为参考,每一段时间后,会计准则都会有代表性的改革。

1999年,廖洪提出了划分代表成果的改革。

2005年,罗胜强根据会计与国际接壤的进程进行了改革。

2007年,刘毅总结了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

虽然每次改革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但可以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道路上的每一次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总结过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企业会计改革的历程及主要成果

1.1适应计划经济管理要求,恢复企业会计制度重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颁布了《国有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有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国有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等几项关于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规定。

这些规定在规范企业会计程序的同时,也为企业会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有利于会计准则制度的完善和进步。

根据这些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井然有序,保持了正常运行过程。

1.2外资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开创了会计改革的先导

由于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开始与国际化接轨,越来越多的外资流入中国市场,市场上的中外合资企业逐渐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中外合资企业的会计和使用会计信息的需要。

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制度迫在眉睫。

1985年颁布的《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市场形势。

1.3股份制企业会计改革开创了国内企业会计改革的先导地位

国内企业会计改革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不断改进。

1992年1月1日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在缩小国内外企业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第一个国家上市公司会计制度。

这一制度肯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4两则两制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

1992年,为了大规模改革整个会计行业,财政局颁布了两项制度,以稳定市场经济。

两者分别是指以国情为中心、独特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基于企业会计财务的企业财务通则的形成;这两个系统是指涉及多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

这四条规则和制度于1993年7月正式实施。

1.5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体现了我国会计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上的会计准则制度,使会计准则制度更加合理和完善。

1997年5月,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

为规范上市公司股份制会计准则,1998年1月制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0年、2001年制定了《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企业会计制度》。

2.企业会计改革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通过分析我国会计制度各阶段的改革历程,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会计改革过程中,主要实行强制性变更,其中附加诱导性变更。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经济形势,诱导性变化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加入中国市场,而成为公共产品的制度主要是强制性变化,需要改变。

二是观察各阶段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内容,发现会计改革之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变化的影响,各阶段颁布的规定实际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以往市场的经济形势,最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下一步的改革政策。

这种预防措施对未来非常有益。

第三,每一项规定的颁布都是为了遵守经济市场的规则,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固化规则。

因此,企业会计改革有一定的依赖性。

在引入新政策时,内部经济会有一些变量,政权的作用不言而喻。

每一次改革都决定着下一次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

因此,依赖性似乎是改革道路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分析市场形势并参考国际经济市场后,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企业会计改革的原因。

首先,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遵循以往的会计准则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促进了会计改革。

其次,资本市场的控制离不开会计的作用,在两者相辅相成的特点下,资本市场具有导向标的作用。

会计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信息和管理,相反,资本市场可以开拓会计领域,完善管理。

第三,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会计改革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体现。

外资企业在市场上的涌入导致了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会计准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