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咬字技巧

咬字技巧是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关键部分。

把握正确的咬字技巧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涵盖了歌唱中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传统的声乐理论中,有关歌唱吐字方面的讲述有许多,包括声调论、头腹尾论、四呼五音论、五音四声论、演唱口法论等。

传统的咬字技巧体现出了汉字的特征,并且归纳出了咬字规律和吐字步骤。

“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声乐理论的特征。

在传统声乐理论中把握正确的咬字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切基础。

反切是歌唱者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础。

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经常被提到,受到了所有唱曲者的高度重视。

比如在《度曲须知》中,对反切运用作了详细的论述;在《方诸馆曲律》中也强调了反切对于唱曲的关键作用。

学会反切法,是为以后演唱中做到字正腔圆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五音。

“五音”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借鉴了音韵学上的分类方法,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对汉字声部展开分类。

目前的汉字已经不再用以往的反切来标注读音,然而五音的分类仍然没有失去其对歌唱咬字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声乐理论中,“五音”是用来划分汉字声部,倘若结合现代汉语拼音,就是对汉语拼音的声母部分展开分类。

目前,歌唱者们对“五音”作出了进一步细致分析,从而使得咬字更加准确。

2、腔圆技巧

我国传统声乐与民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歌在创作上、演唱上以及语言方面的特征形成了我国声乐艺术的特有风格。

歌曲的演唱可以依据不同的演唱者、歌词以及演唱场合等需要,灵活地对原有的曲调进行装饰、发挥。

歌唱中字正与腔圆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掌握腔圆技巧时,应当同时注重“声”与“腔”两个基本要素。

(1)声音圆润。

声音圆润不仅是指歌唱时发出圆润的声音,还是指吐字与发声的完美融合。

在歌唱过程中严格做到“字正”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咬字清晰还能够辅助声音的共鸣,使得声音听起来更加悦耳。

歌唱的含义必须准确地传递到听众耳中,引起听众的共鸣,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声音圆润。

并且做到“省中无字、字中有声”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顾误录》、《方诸馆曲律》都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

(2)腔调彻满。

这是腔圆技巧中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在做到咬字准确的基础上对歌唱进行的润腔。

润腔的目的在于唱腔的音调走势贴合汉字本身的读音,并且运用各种歌唱技巧优化唱腔,使得唱腔更具有表现力。

由于润腔的技巧丰富多样,并且采用何种润腔技巧与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有很多关系,因此润腔的部分通常是特别能够体现歌唱者独具风格的地方。

3、气息与情感

(1)我国声乐演唱十分注重气息的作用,在传统的声乐理论中关于歌唱呼吸的描述虽然没有从人体结构上来分析歌唱呼吸的规律,但是它对歌唱中气息重要性的认识是十分到位的。

气息与歌唱是分不开的,在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指出了怎样更好地控制与运用气息的经验,为广大歌唱者们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用气分为很多种情况,有句与句之间的用气、句中无停顿时的补充等等。

不论是哪种用气,应当做到从容不迫,不仅要做好唤气,还应当做好“偷气”。

(2)歌唱艺术之所以动人不仅是由于给予了人们美的感受,还是由于它可以让人们产生共鸣,让听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因此,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十分注重把声音与情感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