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正在带来音乐行业的“回暖”。
佟教授称之为“正能量”,并强调“付费”是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另外有一个事实是,“独家”带动了2015年年底的全面正版化。
我们从下面这个表格来回顾一下当年发生过什么。
黄洁称“独家”并不是目的,独家版权策略是正版化策略,“独家”是实现正版化的一个手段。
从结果看,这个“手段”似乎是有效的。
尽管当下的版权市场仍然多多少少存在问题,嘉宾们也认为音乐的春天还没有完全来到,但相比五年前十年前,各大音乐平台的正版化率已经非常高了。
所以,贾斯汀认为,“独家”是一剂“良药”,是有效提速正版化的阶段性措施,规范市场,教育用户。
“沉疴用猛药,矫枉需过正。”
各位来宾也没有回避“用户体验”的问题。
在沙龙现场,也有观众提到这个问题。
因为“独家版权”,造成用户需要安装多个APP。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佟教授认为,企服快车面,需要音乐平台意识到既然用户花了钱,就要想办法提供更好的体验,另企服快车面也需要各大平台坐下来谈判。
另外,对于未来的付费模式,佟教授看好“个性化定制”,对于音乐产业的前景,她表示“希望今年年底能够真正出现正版化,这样大家都很高兴,能把精力完全放在音乐上。”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音乐领域会出现抢“独家版权”的“盛况”?这个跟中国的“国情”有关。
众所周知,长久以来,中国的音乐网站侵权现象非常严重,但是到2000年代末,开始出现“正版化”的趋势。
这既跟行业发展有关,也跟政府管控有关。
2006年和2007年,巨鲸音乐网和新浪乐库这两家以正版为旗号的音乐平台先后上线,中国数字音乐的“正版化”发轫。
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整顿了一大批侵权网站,其中包括用户量很大的“好听”。
到2011年,百度与三大唱片和解,“正版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朗了——无论是从行业角度还是政策角度,对于当时盗版率极高的音乐平台来说,迟早都要花钱“正版化”,而且当时已经有不少商人开始悄悄囤积版权,2012年版权市场已经开始升温,只不过QQ音乐后来凭借自身优势迅速抢占了身位。
为什么唱片公司愿意签“独家”?我们认为这也跟国情有关。
在中国,缺乏像西方那样系统的第三方版权管理体系,对于版权方来说,如果有人愿意高价签独家代理,既省心又有钱,何乐不为?对于音乐平台来说,签独家建立版权壁垒自然就有竞争优势。
这是一个正常的商业逻辑,一切都是出于竞争需要。
从前那种所有版权共享的状况可能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如果大家都有,如何去推动付费?也许有人会说,靠体验啊。
Spotify体验够好了,用户量也够大吧,可就是不挣钱啊。
从Spotify的例子看,“体验”的壁垒可能远远不够,音乐如果需要挣钱,还得建立更高的壁垒,版权只是开始。
对于用户来说,这也许会有点“难受”,但我们认为这是“必经之路”。
就像当年视频领域的版权大战一样,随着格局的相对稳定,部分资源会重新共享,同时平台会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网生内容体系和相应的消费链,培养自己独立的用户群,在那个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用户将会比现在的用户更习惯于差异化的内容。
不管怎么样,多装几个APP的现实是不会被改变的,就像现在你的手机里必然会装有好几个视频APP一样,差异化竞争是未来的重头戏,内容平台的差异性只会越来越明显。